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术带头人
当前位置: 首页> 队伍建设> 学术带头人>

方向一:生理及病理过程中的生物流变学基础及应用

1、王贵学,教授/博导,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高校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委员、血管植入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聚焦生物流变学与血管组织修复研究,提出血管组织损伤修复的血流动力学理论,相关研究应用于企业血管支架和导管等产品开发,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排名第一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重庆市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2、吕永钢,教授/博导,中国微循环学会血液流变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力学及生物流变学专委会秘书长。从事基质微环境调控组织修复和疾病发展的流变学机制研究,研究成果在Biomaterial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得到CNS子刊等知名期刊上论文的正面引用和评述,出版《细胞-基质力学基础与应用》和《组织修复生物力学》等著作。

3、雷明星,35岁,教授/博导,重庆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师从美国南加州大学钟正明院士和重庆大学杨力教授。聚焦细胞自组装形成皮肤及毛囊再生的流变学机制研究,建立世界首例皮肤类器官;在Science、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ence、Nature等杂志引用600余次,被美国CNBC等主流媒体专题报导;获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称号,第75届世界皮肤病学大会Albert Kligman旅行奖等10余项奖励。

方向二:生物材料表界面与细胞流变/组织修复的基础

4、蔡开勇,教授/博导。主持国家杰青/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20余项。致力于医用生物材料及表界面设计,提出材料与细胞/组织微环境相互“交流”理论假说,实现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响应因素、响应动作、响应模式约束和控制的表界面策略,建立组织/细胞流变微环境重编程及干预的新技术体系,在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Biomaterials等一流期刊发表SCI论文240余篇。

5、罗忠,教授/博导,37岁,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子课题、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青年项目等10余项国家/省部级项目。聚焦设计功能性活性氧基药物递送系统并探究其与肿瘤细胞/组织间的交互作用机制研究;在Sci Adv、Cell Rep、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100余篇研究论文;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三)。

6、张吉喜,教授/博导,35岁,本科/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长期致力于生物材料和纳米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聚焦高性能纳米诊疗试剂开发,提出诊疗基元互补的框架纳米结构构筑理念,揭示纳米界面传质耦合和响应调控新规律,发展功能协同的多元复合构筑新方法和疾病诊疗策略。在Adv Funct Mater, Nanoscale Horiz, Nano Res, Nanoscale等知名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相关研究工作被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院Mukherjee院士等在Nat Rev Mater等期刊论文引用并正面评价。

方向三:多尺度生化传质及微流变学控制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7、王伯初,教授/博导,主持科技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项目。长期聚焦名贵药材生物替代及合成生物学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在酶的发现与改造、复杂基质定向转化、不同尺度生物反应器流场与酶活性的内在机制、膜蛋白材料改造与设计等研究上有重大技术突破,成功实现化学等值、生物等效的人工替代熊胆粉,以及重组角蛋白产业转化。

8、罗阳,教授/博导,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博士后。围绕血液微流变控制与疾病早期诊断展开研究,提出血型鉴定与蛋白微流变响应策略被美国输血协会评为近年来输血与细胞领域重大突破之一,获Science专题评论该技术结合血型鉴定与蛋白控制是一大进步,获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排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5)等。

9、胡宁,副教授/博导,37岁。长期致力多物理场效应下细胞及细胞膜流变机制及重构调控方法研究;推进单克隆抗体、仿生膜制备基础及应用研究;所建立的基于多物理场的细胞膜变形调控方法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为进一步开展细胞及细胞膜形变机制研究提供有力调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