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通过聚焦生物医学与健康领域,围绕生理及病理成因、组织修复和生物替代等研究方向,开展相关生物流变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医用材料、生化过程及仪器研发等与生物流变学关联的技术,实现技术与产业转化,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与进展如下:
(1)创建软组织损伤修复与肿瘤防治的流变学理论与技术体系。揭示力学环境下细胞/组织形变和损伤规律及其促血管、神经修复和抗关节系统软组织退变的流变学机制,建立血管、神经和关节系统软组织损伤修复的细胞信息流交换、激活与功能重建的生物流变技术,创建系列免疫/精准治疗技术与克服循环/组织/细胞等生理传质屏障的纳米功能基元和药物递送体系,建立并推广应用严重组织创伤救治规范体系,为软组织损伤修复与肿瘤防治的提供新策略和途径。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8项;出版专著2部,主/参编6部教材;发表SCI/EI等论文127篇(含CNS子刊4篇,ESI论文6篇),获权发明专利32项,转让6项。
(2)建立生物活性材料表界面与细胞流变/组织修复的调控理论及技术体系。探究生物活性材料表面化学影响蛋白吸附与干细胞运动/变形规律及机制,创新生物功能性表界面与MSCs双向“交流”调控及组织修复的流变学理论,建立植入体纳米“储池”型药械结合界面构筑与时序调控的关键技术,引领骨修复新型多功能植入器械的发展方向。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5项;主/参编4部教材;发表SCI/EI等论文168篇(CNS子刊1篇,ESI论文2篇),获权发明专利36项,转让5项。
(3)发展多尺度下生化传质的流变学理论与技术体系。揭示细胞膜穿孔与融合过程中的膜磷脂分子能量耗散、流动翻转与热力学势垒特性,建立细胞电融合与肿瘤细胞不可逆电穿孔技术,自主研发特异性抗体可视化筛选设备和高压陡脉冲肿瘤消融治疗仪;发展不同尺度下复杂基质的生化传质与生物定向转化的流变学理论与技术,实现人工熊胆粉规模化生产,引领名贵中药材的绿色生物制造;研制多通道新冠病毒检测仪、肺癌无创快速筛查仪和颅内压无创检测仪等装备,为抗疫、疾病检测和防治做出重要贡献。获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6项;出版专著2部,主/参编7部教材;参与制定国际及国家标准22项;发表SCI/EI等论文149篇(CNS子刊1篇,ESI论文2篇),获权发明专利68项,转让15项。
2016-2020年度期间,取得的系列创新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6项;出版专著6部,主/参编教材17部;参与制定国家及地方指南共识等政策建议38件,国际及国家标准22项;发表SCI论文733篇(CNS子刊7篇,ESI论文10篇),获权发明专利170项,转让24项。